從經血顏色看健康
在中醫理論中,月經不僅反映女性生殖系統的健康,更是整體臟腑氣血運行、陰陽平衡的體現。經血的顏色、質地、經量及週期變化,均可作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。中醫認為,月經的調節主要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,情志、飲食、勞逸、體質等因素皆會影響經血表現。

經血顏色與中醫病機分析
1. 淺紅色/粉紅色經血
經血顏色偏淡,質地稀薄,常見於氣血虛弱或雌激素水平偏低者。這類女性多伴有易疲倦、頭暈、面色蒼白、心悸、氣短等症狀。中醫認為,氣血不足無法充盈衝任,導致子宮內膜薄弱,月經量少且色淡。治療上應以補氣養血為主,如可選用八珍湯、黨參熟地雞湯等食療。
2. 鮮紅色經血
鮮紅色經血多見於血熱體質,若經量正常且排出順暢,屬於健康表現。但若鮮紅色持續多日且經量偏多,常見於血熱內盛或肝火旺盛,伴有口乾、煩躁、便秘、尿黃等症狀。若經色鮮紅但量少,則多屬陰虛火旺,常見手足心熱、失眠等。治療應以清熱涼血、養陰降火為主,並建議減少辛辣煎炸食物。
3. 暗紅色/深紅色經血
若暗紅色經血出現在月經末期,屬於正常現象。但若經期初期即見暗紅色、血塊明顯,常提示血瘀體質,與氣滯、寒凝、情志不暢有關。此類女性多伴下腹脹痛、經行不暢、情緒抑鬱、手腳冰冷等。治療以活血化瘀、溫經散寒為主,可考慮田七當歸瘦肉湯、玫瑰花茶等。
4. 深啡色/黑色經血
深啡色或黑色經血多為舊血未能及時排出,常與血瘀、寒凝、宮寒有關。常見於經期延後、月經量少、經痛明顯者。體質多屬虛寒,伴怕冷、四肢冰冷、腰膝痠軟等。治療宜溫陽散寒、活血通經,並應避免生冷飲食及長期處於寒冷環境。
5. 橘色/淺咖啡色經血
橘色或淺咖啡色經血,可能與身體受寒或下焦濕熱、陰道感染有關。若伴有異味、搔癢等症狀,需注意婦科感染。日常應加強衛生管理,並根據體質調理寒濕。
經血顏色以外的辨證要點
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除顏色外,還需結合經量、質地、週期、血塊、經痛及全身症狀。經量過多多屬血熱或氣虛,經量過少多為血虛、腎虛或寒凝血滯;經質稠粘多屬瘀熱,稀薄則多為虛寒。
經期調養與食療建議
- 氣血虛弱者可多進食補氣養血食材,如黨參、熟地、枸杞、紅棗、瘦肉等。
- 血瘀體質者宜活血化瘀,如田七、當歸、玫瑰花、黑豆等。
- 血熱者應多飲水,減少辛辣、煎炸、溫熱性食物。
- 虛寒體質者應避免生冷飲食,注意保暖。
- 經期保持情緒穩定、避免過度勞累,規律作息有助於經期順暢。
經血顏色是體質與健康狀態的「晴雨表」。女性應關注自身月經變化,結合中醫辨證,及時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,預防婦科疾病。若經血顏色或經期出現明顯異常,應諮詢專業中醫師,釐清體質與病機,制定個人化調理方案,以維護整體健康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中醫的資訊和知識,快點來與我們的兔醫師聊聊天吧。